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1540|回复: 5

[新闻] 转发分享:入世20年,中国农业这些经验值得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5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20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额增长近8倍,农业对外投资初具规模。梳理入世以来的我国农业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更好应对新形势下的农业国际竞争与合作。那么,入世20年,中国农业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呢?
河北石家庄栾城区南高乡西高村村民在给冬小麦浇水。李明发摄(中经视觉)
回望当年,农业是中国入世谈判的一个焦点,也是最艰难的领域之一。彼时,相对其他产业,我国农业是比较缺乏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主体实力弱。但是,我国在农业方面做出了远超一般发展中成员的承诺。中国农产品进口平均关税率仅15.2%,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不享有发展中成员普遍享有的10%微量补贴量和发展箱;全部取消了农产品非关税措施,对大宗农产品实施关税配额管理;还取消了所有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可以说,入世之初,许多人对我国开放条件下的农业发展充满担心。
不过,这一担心逐步转化成了信心。入世20年,我国农业有效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疫情等挑战,在开放中得到发展,在竞争中得到提升。如今,我国稳居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第一大进口国,是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正成为全球农业多边合作的引领者。究其原因,我国加快农业市场化步伐,农村土地制度、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取得新进展,更注重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更注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更注重用好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
随着RCEP的生效实施和谋划加入CPTPP,未来我国农业实际承受的挑战将更大。进口方面,我国已是全球大豆、油菜籽、棉花、猪肉等的最大买家。伴随国内消费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的整体对外依存度预计还会上升。出口方面,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已面临部分发达国家占高端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占低端的局面。由于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以及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我国农产品无论是土地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其国际竞争力都有走弱趋势。挑战与机遇同在,应在过去20年农业国际竞争合作经验基础上,谋新篇、布新局。
四川华蓥市高兴镇规模发展起来的柠檬园。邱海鹰摄(中经视觉)
要继续利用“两个市场”,但进口必须要有安全线,超过后就要亮红灯。要立足重要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明确不同农产品国内自给的程度和优先序,进而明确不同农产品进口的规模和优先序。比如,今后一段时间,需要继续进口大豆等资源消耗大、自身单产低的农产品。在此基础上,均衡有序释放农产品进口需求。对必须进口的品种,要推动进口来源国和渠道的多元化,降低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的依存度,确保供应安全、价格可控;对必须增加进口的品种,要逐步地分阶段增加,从而引导出口国平稳供应以及减少对国内产业的冲击。
要推动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推动优质农产品和优势农业产能“走出去”。水产、水果等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传统优势领域,今后要加快培育农产品出口新优势,稳妥推进农业“走出去”步伐。一方面,要发挥规模效益、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的品质和特色,重塑出口优势领域。利用RCEP等提供的优惠市场准入条件,向相应市场拓展农产品出口渠道。另一方面,推动农业企业“走出去”,统筹谋划产业方向,科学选择投资区域,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投资,以加工、仓储、物流为节点,推动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在全球的合理延伸布局。
文章转载自经济日报

发表于 2022-10-18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要改变中国人口和改变国人生育观念上举出一个最终的有效办法,那就是未来的数十年或数百年间,将城市的人口从目前的 20% 增加到 80%/90%,已至更多,换言之,使更多的人脱离村落文化的环境,进入都是文化之中。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这确实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部分农村人口的认知,所能够接受了解到的观点越来越多,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传统的乡村生育文化不会再限制年轻人,但仍然摆脱不了家庭的本位主义,解决这一问题就是继续提高教育水平与质量,让人了解越发现更多的生活方式,观点。

这是生活方式是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解决的,随着改革开放,市场开发,观念开放,人文开放,现在就呈现出一种这样的氛围。

乡村的发展不断的被挤压,大量人口外出,大多数人只能在外务工,而不能在外生活,终究要回到家庭本位主义,他们融入不了都市,一方面又渴望脱离村落,除了教育,否则别无他法。

总而言之,脱离家庭本位主义,进入都市文化,脱离村落文化环境。
发表于 2022-10-18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征。由于每个民 族的历史不同,因而每个民族的文化也各有其特征。中国独特的 乡村文化,是基于中国乡村经济、政治、社会和历史、地理等因 素的特殊性,是具有不同于城市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特殊性。1。乡村文化传承有序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主要 是植根于中国长期稳定的乡村,体现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经济、政 治关系的一种的思想文化。
  尤其是在农耕文明存续了几千年的我 国乡村,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得更为明显,至今在许多乡村地区仍 然留存着很多古老的文化,在不少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 方面也依然有着很多过去的印记。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国乡村 农耕经济的发展而源远流长,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 凝聚力。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营造有利于乡村文化发展的土壤, 让文脉不断延续、发展、壮大。要重文化、挖文化、兴文化,把 文化融入规划建设中、融入产业培育中、融入公共服务中,以乡 村文化的繁荣为美丽乡村注人厚重的历史元素。当然,乡村文化的继承必须与创新相结合,现代乡村文化应 该是对传统乡村文化有选择地继承与发展,并不是兼收并蓄,而 是批判地继承。
  继承只是手段,目的是创新和发展,使之体现时代精神,适应今天的需要。随着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各个民族 的各种文化总是在不断彼此交融、互相渗透,并在此过程中不断 发展和变化着的。乡村文化吸收、借鉴了众多异质的精华,不断 丰富着自己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造和发展适合时代和自 己的新的文化。
  2。乡村文化种类繁多乡村文化是在乡村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乡村社会的复 杂性,使乡村文化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乡村文化服务对象的多样性。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 族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在各自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自己的 文化。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 同体。任何民族都有其与其他民族相互区别的文化传统。不同民 族有着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文化素养的各种 农民、这些农民有着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因 而,具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不同的价值意识。
  第二,乡村文化内容的多样性。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农民 所需要的乡村文化内容是不同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消费层 次、多种文化传统、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及多样化的文化管理体 制,同时,造就了农民多种审美情趣和多种文化需求。第三,乡村文化组织方式的多样性。
  当今的乡村文化已经发 展成包括文化知识传授、科技培训、时政宣传、法治道德教育、 健身娱乐等在内的综合内容格局。各种自娱自乐的、自发的群众 文艺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庙会文化、节日文化、村落 文化、集镇文化、乡村小区文化、农民家庭文化、乡镇企业文 化、社火节庆文化等让人眼光缭乱,社会各界的、“三下乡”活 动一浪高过一浪,社会文化社会办、群众文化群众办,国家、社会、集体、个人一起办文化的多元文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在相当 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3。乡村文化各具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文 化。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使得各地的乡村文化也是各具地域特 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这种地域性特征的很好说 明。由于各个乡村地区都处于自己特定的地理位置,所在的自然 环境也是各不相同。
  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学会适应当地的环境, 而在人们适应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必然会对人们的心理状态、思 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由此导 致文化上的差异,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如湖湘文化、齐鲁文 化、中原文化等都特色鲜明。除了自然环境,各地的政治经济背 景、民族特色、历史传统等都对乡村文化的地域性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加上不少乡村地区相对来说,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通信 不够发达,受各地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其中一些传统文化的封 闭性又很强,因此,导致这些地区的乡村文化表现出更加明显的 地域性特征。
  4。乡村文化扎根群众乡村文化直接面向广大农民,具有很强的群众性特征,这种 群众性主要体现如下方面。第一,乡村文化的主体是农民。_乡村文化的一切都充分体现 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准则,从它的策划到组织,再到实 施,,整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农民自主参与的基础之上,新乡村文 化作为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其广泛而深 厚的群众性与大众性特色。
  第二,乡村文化植根于农民群众之中。乡村文化的兴起、发 展与繁荣,皆来自于农民群众,得益于农民的创造和发扬,缘于 农民的追求和愿望。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乡村文化才得以生根和成长。同样,乡村文化的的创新与交流进步也必须依 赖于广大的农民群众,建立在农民能认识和接受的基础之上。
  第三,乡村文化以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同时,这也是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归宿。农民群众不仅是乡村 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更是乡村文化的享有者。乡村文化的发 展要以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农民群众不仅有对乡村文化 发展方式和内容的选择权、建议权。
  更有对其优劣程度的评判 权,乡村文化发展的首要标准就是要满足群众要求、合乎群众利 益。因此,群众性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特征。
发表于 2022-10-18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农村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农村文化是一个由许多要素构成的人文系统,只有深度剖析农村文化的内部结构并认识其特点才能搞好农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1.农村文化的构成

农村文化主要由农业生产、房屋建筑、手工艺、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等五大部分组成,是一代一代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创制出来的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支持系统。

(1)传统农业生产文化。这类农村文化包括:第一,家庭生产模式农村文化。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为满足家庭生活需要从事农业生产,根据家庭生活需要构造了种植、养殖、食品加工、手工制作四结合的复合性生产结构。从农户家庭的种植结构来看,五谷杂粮、各种蔬菜都有;从养殖结构看,鸡、鸭、猪、羊、鱼等都养。为了解决家庭的居住、生活用具、穿衣等问题,农户家庭还需要发展家庭手工制作业,形成在“男耕女织”基础上,建立“男工女织”的手工生产结构。第二,农业生产手段农村文化,如农业工具、农业土地利用、农田水利灌溉、土壤肥料、农作物栽培、耕作、林业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农时节气、农业气象、农业生态保护措施。第三,农业劳动形式农村文化,即创造劳动与娱乐结合的农村文化。农民在集体协作劳动中,创造了劳动号子,以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统一步伐,鼓舞精神、调节情绪,释放身体负重。而且被提炼成歌曲,形成了山歌、秧歌(或田歌)、牧歌、渔歌、樵歌等。另外,农民在生产过程或环节上举行生活仪式,[23]使生产劳动充满了情趣。这种生产农村文化有利于释放疲劳,增加劳动的吸引力。

(2)传统农村建筑文化。由于农业生产要定居,人类必须建造房子。首先要建造的就是永久性的住房。根据中国浙江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比较接近现代住房的最早房屋是干栏式房屋。人类祖先为了人身安全和保护饲养的家禽,创建了干栏式长屋,这种房屋是两层,下面一层圈养家禽,上面一层住人。另外创建了仓房。种植业提高了食物收获量,收割的粮食要风干,余量要保存、要预留种子,所以,人类祖先建造了贮藏粮食的仓房。

(3)农村手艺文化。第一,纺织染缬手工艺,如土法纺线、织布、织地毯、蜡缬、绞缬、夹缬、灰缬等手艺。第二,烧制陶瓷工艺。由于定居下来的从事种植的农民需要贮藏谷物、饮料、煮食物,所以人类祖先发明了陶瓷。他们取粘性很重的泥土,捣碎成粉状,用水搅拌制成泥坯,用手和木头捏打成各种形状的陶罐。最后用木材烧烤脱水,造成陶器。包括彩陶、黑陶、釉陶、彩绘陶、沙器、青瓷、白瓷、料器、琉璃等工艺。第三,漆器手工艺,如包括雕漆、脱胎漆、金漆镶嵌、彩绘漆器、嵌银丝漆器等手艺,其产品有桌、椅、床、果盘、餐具等。第四,金属品制作工艺,如包括铜器、水烟瓶、锡酒壶、长命锁、手镯、戒指、耳环、柜饰、刀剪、镜框等手艺。第五,家具制作工艺,如包括木制家具、竹制家具、石制家具、竹编、草编、柳条编等手艺。第六,交通及运载工具制作手工艺,包括挑担、背夹、小推车、牛车、驴车、马车、驼车、各种鞍饰工艺。

(4)农村习俗文化。第一,生产习俗,该类习俗主要有:种植耕作习俗,包括农具制作、农事管理、农耕礼仪、农耕节气等风俗。狩猎习俗,这类习俗有狩猎工具制作、狩猎规约、猎物处置、狩猎禁忌等习俗。畜牧习俗,这类习俗有游牧、放牧、动物养殖、宰杀等习俗。渔业习俗,这类习俗有捕捞、渔具制作及使用、捕鱼禁忌等习俗。第二,手工习俗,这类习俗有木匠、泥瓦匠、铁匠、酿造匠、首饰匠、撷毡匠、钉碗匠、剃头匠、染匠、水烟匠、泥塑匠等各行各业的行规、技艺传承、拜师、祭师祖等风俗。第三,商贸习俗。包括墟市交易、贩运、坐商、叫卖吆喝、招牌、幌子等习俗。第四,日常生活习俗。包括衣着习俗,主要有:服饰制作、衣着表现、装饰佩戴、服饰礼仪等习俗。饮食习俗:包括日常食制、节日饮食、风味小吃、饮茶饮酒等习俗。居住习俗,包括居民建筑、室内陈设等习俗。出行习俗,包括修路架桥、运载工具制作与使用、出门等习俗。第五,交往习俗。该类习俗主要有:家庭成员交往、联姻、家族与亲族交往、同业行会交往、结义结社、乡规民约等。第六,人生习俗。该类习俗主要有:求子、诞生仪式、满月、抓周、家教、戴锁与解锁等习俗。第七,丧葬习俗。包括停尸、报丧、祭奠、出殡与埋葬、服丧等习俗以及葬俗。第八,信仰习俗。该类习俗主要有:图腾崇拜与禁忌、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庙会、巫师与巫术活动、阴阳、占卜等习俗。

(5)民间艺术。从古到今,农村居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民间歌曲、地方剧种、民间舞蹈、杂耍、绘画等。

发表于 2022-10-18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2.农村文化的特征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相比,有自身特点。

(1)活态性。农村文化因一直有农村居民这个庞大的生活和职业兼具的群体作为自己的载体,因而它是一种活态农村文化。虽然农村文化比城市文化要早,但因它自身就是农村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深深根植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这一肥沃土壤中,又有农村居民充当自己的保护者,所以,农村文化总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总是在新时代以新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表现出来。可以说,只要人类还需要食物,就需要农业;只要人类还有农村社会,就有农村文化。农村文化必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

(2)民族性。农村文化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创造的。可以说,世界各地的农村文化无不打上本地民族的烙印。一般来说,不同民族因其生存环境与生活习惯不同,形成相异的农村文化特征,构成不同的农村文化板块,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农村文化形态。就中国而言,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地方农村文化的构成要素如语言、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婚姻家庭习俗、房屋建筑、家庭生活用具、宗教信仰、音乐舞蹈方式,等等,都有民族特色。就史诗来说,中国汉族有《黑暗传》、藏族有《格萨尔》、蒙古族有《江格尔》、柯尔克孜族有《玛纳斯》;就祭祀与舞乐仪式来说,彝族有“撮泰吉”、苗族有“磨过”与“芒篱”、仫佬族有“依饭节”、土家族有“毛古斯”、蒙古族有“呼图克沁”。正是因为世界各地农村为不同民族所居住,才会出现农村文化的多元并存现象。

(3)聚落性。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空间不同,各自根据居住地的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使农村文化聚落属性在地理空间结构和外部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如山区梯田农村文化和平原水稻农村文化的聚落属性存在极大的差异。山区梯田区的聚落属性多为“依山而居”,且聚落相对分散,或采取“森林—村寨—梯田”垂直空间分布模式。而平原水稻区采取“村寨—稻田—湿地(水域)”的水平环状空间分布模式,而且聚落相对集中。另外,随着同一民族支系的迁徙和大民族的分散聚居,也造成了农村文化的聚落差异。

(4)工具性。农村文化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就包含了农村居民的种种意图,它是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中积淀而成的,总是随着农业生产力进步而发展。所以,农村文化是农村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农村文化系统中内存着许多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因素,很久以来农村居民就用这些农村文化因子营造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物质保障和社会秩序。农村居民通过社会化过程把这些农村文化因子变成建立规范秩序的支持系统,当社会成员按这些农村文化因子规定的行为规则行事时,就可避免“失范”现象的发生,从而产生了社会中的稳定的事实秩序。

(5)共享性。随着城市社区从农村社会崛起,一些进入城市社区生活和做生意的农村人将原来的农村文化带入城市。所以使一些农村文化元素成为城乡居民共同使用的生活工具,也成为城市人与农村人沟通的方式。这就是农村文化的共享性。尤其是祭祀农村文化和节日农村文化最为明显。如汉族的许多节日就是如此,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穆斯林的古尔邦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歌圩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绕三灵”、狂欢节等,都是城乡居民共享的节日农村文化,并延续几千年而延绵不绝。

(6)非均衡性。从运行角度看,农村文化的各种文化因子在农村文化系统的整体运行过程中,并不是并驾齐驱的,相反存在非均衡发展现象。农村文化运行的非均衡性是农村文化结构变迁的一种必然结果。在农村文化变迁过程中,本来是相互依存的各个农村文化元素在多种致因的作用下,有的农村文化元素变化快;有的农村文化元素变化慢,最终导致农村文化系统的各农村文化元素之间的不平衡、差距和错位;农村非物质农村文化的变迁与物质农村文化的变化相比,则变化缓慢。在农村非物质农村文化子系统中,各农村文化元素的变迁速度也不相同,一般是制度农村文化先变,然后才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变迁。农村文化的非均衡运行现象也存在于农村文化的空间分布中。就世界范围而言,有的农村文化区的某些农村文化元素已成为世界农村文化的中心,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有的农村文化区的农村文化进化还处于较原始的状态,显得很是落后。分析其原因,不外乎是由各农村文化区的自然条件、社会机遇、外部干预、主体素质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农村文化的非均衡运行现象同样存在于农村文化的时间分布中。在农村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农村各种农村文化元素或者子系统的发展机会不同,因而有的发展快些,有的发展慢些。

(7)经济性。主要表现在某些农村文化尤其是农村手工艺产品、风味独特的农村地方食品、服饰等物质农村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不仅是农村手艺者花了很长时间才生产出来的,更主要是这些农村物质农村文化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另外,就是进入工业社会时代以来,旅游业兴起,一些从来没有接触农村文化的城市人,对某些农村文化元素、农村文化丛、农村文化模式很感兴趣,加上某些农业生产活动具有体验性、农业劳动成果具有观赏性,于是,这些农村文化成为旅游消费对象。一些旅游公司组织旅行团来到风光宜人的乡村。农村地区将具有旅游价值的梯田、荷田、草原、古村落等开发成旅游目的地。于是这些农村文化变成获得经济收入的商品。现在的旅游农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发表于 2022-10-18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1.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指的是与城市文化相互对应的一种特殊文化存在形态。广义上看,乡村文化主要指的是乡村村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是一个总和概念。从狭义来说,乡村文化则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村民的思想理念与文化水平,以及长期以来在乡村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具体认知与思维理念,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反映,充分展现了村民的丰富内心精神世界与人格特点,也是乡村村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反映。

乡村文化

2.乡村文化包括哪些

乡村文化根据不同的文化类型分为乡村物质文化和乡村非物质文化两个大类。

乡村物质文化类乡村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乡村生存和发展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物质类文化包括自然环境、空间肌理、乡村建筑、生产工具等,又可分为四类:

(1)传统聚落文化类:包括古建筑、传统民宿、乡村街道、特色村巷、牌坊、石窟、遗址、古墓、祠堂、宗教场所等。

(2)农业设施类:包括道路、田园、鱼塘、河流、水库、水渠、温室、烤房、磨坊、榨油房等。

(3)土地利用类:包括山林、植被、水系、土地利用状态等。

(4)农林产品类:包括种植业产品、养殖业产品、野生动物、中药材、矿产资源产品等。

乡村非物质文化类乡村非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包括节庆民俗、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民间武术、村规民约、宗族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古朴闲适的村落氛围等。非物质文化包括以下五类:

(1)生产生活方式类:饮食、养生、祖传秘方、服饰、耕作方式、农产品加工技术、纺织技艺、传统手工艺、居住习惯等;

(2)风俗习惯类:宗教与祭祀活动、语言、节庆、庙会、礼仪、丧葬、婚嫁等;

(3)精神信仰类: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世界观、图腾、村规民约、道德观念等;

(4)文化娱乐类:文史、音乐、戏剧、绘画、民间艺术、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民间体育、艺术作品等;

(5)历史记录类:神话与传说、人物、事件、族谱、地方志等。

3.乡村文化特征

(1)乡土性

国内学者费孝通指出,我国社会具有一定的乡土特性。在这一概念中乡土具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指的是生产与生活方式。“乡”指的是乡村村民群聚而居的一种方式,“土”指的是乡村村民以土地为主要生产方式。我国乡村的主要单元与结构是村落,从小村落到大村落,这里面主要包含了信任与认同的社会交往工作理念。在乡村中,村民以家族为生存单位,家族的观念与思想广泛影响着我国乡村村民的思想道德理念,乡村家族也延续着我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从一定层面来看,乡村村民主要依托农村土地形成价值理念,这也意味着乡村村民接受新事物与新观念的理念比较强。

(2)直观性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乡村生活的农民,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由于当前乡村村民的整体知识水平不够强,所以导致乡村村民对乡村文化的接受程度不够强,具有较长的发展与理解时间。乡村村民具有比较淳朴的小农思维与意识,而且一旦接受到了某种文化思想,也会促进更多人融入其中。由于乡村整体的发展比较落后,而且乡村村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导致乡村村民对文化信息的接受程度还不够强,未能有效满足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也就是说,需要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由于乡村文化内涵比较丰富,导致广大村民难以有效接受与理解,而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可以促进乡村村民更加容易接受。所以,乡村文化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3)多样性

乡村村民在文化活动中具有较强的时间与空间特性,符合农业耕作的季节特性。不同的乡村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下产生的,在生活理念、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性,这也导致着不同地区的乡村文化具有多样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8-15 09:57 , Processed in 0.0390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