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481|回复: 5

“皇宫式”古大厝,源自泉州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28 12: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鉴于泉州的地理、气候、文化习俗等,总结出一套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则和技巧,并凭借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占据着闽南文化圈古建筑技艺的主流。2009年9月,由文化部捆绑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选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2:4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鲤城区清末著名华侨杨阿苗民居座落在江南街道亭店社区,是院落式闽南民居的典型,其营造技艺集中展示闽南民居的特点、建筑装饰的精华和闽南文化的底蕴,属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
杨阿苗,原名杨嘉种,旅菲经商,当地华侨称他为杨苗哥,本地乡亲称他为杨阿苗。该民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历时18年,至宣统辛亥年(1911年)完工,属泉南典型的“皇宫起”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阿苗民居总面积1349平方米,其布局和风格体现闽南建筑文化的“风水”玄理,具有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并讲究雕刻装饰风格。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东西两侧前为三开间,后为护厝单列,对称护厝单列,进深三落。整座民居前铺大石埕,石埕外围为砖砌围墙,东西两侧各有大门直通内外。
这座民居的独特之处,就是主体建筑中东西两侧梢间与厢房之间,各自形成两个小巧直向的内庭院,共五个庭院,俗称“五梅开天井”。又在东侧花厅前加造一个卷棚式的方亭,方亭内设有美人靠的木栏杆,将两侧庭又分两个小巧的庭院。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2:4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阿苗民居的营造技艺区别于外地民居的主要特点有:规制严谨,风格独特,披瓦覆壁筒屋面、飞燕戬尾屋脊,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出砖入石”墙体,堆砌的水车堵,色彩斑斓的镜面墙,白色花岗石衬托的红色烟灸砖等,为其他地区民居所罕见。
建筑构件配以饰件,石、木、砖雕广泛应用于脊吻、斗拱、雀替、门窗、屏风、栋梁等构件,基本上达到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艺术境界,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闽南建筑追求吉祥、和谐、堂皇的区域特征。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2:4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阿苗民居建筑集中体现“皇宫起”民居建筑封闭而有院落,结构严谨,中轴对称而主次、内外分明,以及艺术造型优美、雕绘装饰丰富等特点,土木工程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大木构架,建筑物的轮廓和造型具有雕塑的特性,是对中国传统建筑内容和形式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12: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阿苗民居建筑显示,闽南民居建筑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一个分支。在文化内涵上,处处散发传统文化的信息,既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尚礼氛围,又让人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墙面的红砖拼贴和镶嵌等建筑风格,与欧洲起源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处理十分类似,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广泛分布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囼蛙等地,对港澳台同胞、东南亚等地区的华侨、华人的认祖归宗、文化认同有重要影响。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于2008年以“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鲤城)”列入第二批GJ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9月由文化部捆绑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DB作名录”。
发表于 2024-11-28 15: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潮汕那边臭不要脸的说闽南建筑是借鉴学习潮汕是潮汕那边传过来的笑死我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8-28 19:26 , Processed in 0.0465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