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550|回复: 13

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侧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4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zhihengguoxilin 于 2024-11-14 21:24 编辑

中国商报(记者 钟瑜 颜祥子)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一场盛会海纳四方客,共话协作治理蓝色议题、畅谈海洋保护实践经验、建言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11月6日—12日,以“蓝色协作,共创未来:一个可持续和韧性的海洋”为主题的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以下简称大会)在厦门盛大举办。该活动由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PEMSEA)主办,自然资源部与厦门市人民ZF联合承办。
大会通过第八届部长论坛、平行国际会议、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ZF网络(PNLG)全体成员大会、海洋国际展会、海洋产业招商、海洋文化嘉年华等一系列活动,搭建了增进海洋国际对话、探索海洋产业机遇、体验海洋文化的绝佳平台。借助该平台,大会不仅推进了“厦门实践”的国际传播、探讨了海洋协作治理的新思路,还勾划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示范路径,进而为共同推动蓝色经济发展、助力海洋文化交融、增进海洋福祉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集中开工。



发表于 2024-11-14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短短一周好多国际国内大事件,某地如鲠在喉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hengguoxilin 于 2024-11-14 21:28 编辑

大会上,自然资源部发布了《GJ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以下简称《公报》)。这是我国首次以公报形式全面反映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展现了生态保护修复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成效。值得关注的是,《公报》中指出了“厦门实践”对更好地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深刻启示。
“厦门实践”是厦门在海岸带综合治理方面的具体实施和经验总结,总结了厦门如何从筼筜湖综合治理出发,再到“海域、流域、全域”生态保护修复,逐步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为了表彰厦门市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施创新战略及促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的卓越努力和模范成就,开幕式上,PEMSEA授予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最佳实践成就奖”。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流互鉴:
从海岸带走向“蔚蓝深处”
大会不仅有政府和学术层面的交流,还配套举办东亚海展览、第七届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装备展览会、第十七届中国(厦门)国际游艇展览会等专业展会,促进科研机构、优质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助力交流互鉴从海岸带走向“蔚蓝深处”,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更聚焦、更深入。
亮点纷呈的2024东亚海展览上,为“厦门实践”提供坚实技术底座的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展台接待了许多参观者。“从筼筜湖到五缘湾的治理再到下潭尾红树林、观音山海滩的修复,海洋三所都参与其中,在‘厦门实践’中起到很大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大会平台将技术亮点与经验成效分享出去。”海洋三所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光程表示,东亚海域既是红树林、海草、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广泛分布区域,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区域,依托海洋三所擅长的海洋生态保护技术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对于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达成海洋保护与利用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边,于2020年成立的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厦门大学)展台上,其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支持政府层面海洋管理的经验成效引人注目。“作为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和厦门大学三方共建的海洋智库平台,研究院通过年度发布《‘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报告》,为‘海丝’国家推进海岸带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此外,研究院还正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开展海洋空间规划合作研究项目,推广我国海洋空间发展‘计划先行’经验,助力其合理规划海域与可持续发展。”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厦门大学)能力建设与交流部执行主任叶亮英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菲律宾、韩国、越南等东亚海域国家的海岸带保护成效也在东亚海展览中竞相“绽放”,蓝色自然联盟、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等数十家国际海洋保护机构热情互动,交流经验,友好氛围扩散开来。
从海岸带交流驶向深远海的互动,2024第七届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装备展览会上吸引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9家参展企业携2000余种全球顶尖装备技术和大国重器集中亮相,如中海油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海一号”能源站、中国救捞的新一代升级版1.4万千瓦大型专业救助船“南海救103”轮、中国船舶的世界第二大海工半潜船以及厦门企业天吴控股的智慧海洋系统、斯坦道的海上传感器……向国际展示出我国海上装备“硬核实力”。
在展会走访时,记者注意到,“厦门实践”作为各方交流的“高频词”,在科研机构、涉海企业的驱动下彰显更深刻的实践价值。一方面“厦门实践”中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治理思路受到国际认可,推动了以学习培训、规划制定、智库支持在内的国际合作与经验复制;另一方面,“厦门实践”的宝贵经验成为科研转化重要切入点,助推形成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斯坦道海洋生态浮标监测系统、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塑料污染治理典范”——天吴控股厦门智慧海上环卫系统等先进科技成果,为海洋治理交流拓展新空间,推动蓝色协作与交流互鉴从蔚蓝驶向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新提质:
聆听海洋经济“引擎轰鸣”
可持续蓝色经济的理念正逐渐成为沿海及岛屿GJ和地区发展战略的核心。本届大会上举办了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项目集中开工、厦门海洋新兴产业联盟企业招商推介等7场海洋产业招商推介活动,发出厦门海洋经济向新提质、可持续发展的蓬勃之声。
眼下,厦门正以福建省唯一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厦门海洋高新区)作为重要磁吸地,以“政产学研金用”全生态协同为助推器,释放海洋产业的虹吸效应。
11月8日,厦门海洋产业招商推介活动热闹非凡,涉及金额约108亿元的一批重点展示项目、意向签约项目备受瞩目,包括厦门海洋高新区摘地项目4个、签约项目21个、招商联动及市政配套项目29个。其中签约项目涵盖了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材料等多个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厦门农业发展公司计划投资16.5亿元打造厦门都市水产种业园、一阳生集团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元之道海洋微生物与多肽项目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福建中益制药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中益制药厦门海洋生物医药生产基地等。
11月9日举办的厦门海洋新兴产业联盟企业招商推介会上,安井食品、蓝湾科技、新诺北斗和奥谱天成公司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开展签约,促进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同时,来自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和厦门理工学院的DB与多家企业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协议,促进在厦涉海产业转型升级。
招商引力强,落地实效快。当前,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中心研发及成果转化建设项目、伟卓石油科技厦门海洋工程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鸿海厦门海洋高端甲板装备总部基地项目、和新海洋生物科技面料研发设计中心及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近15亿元的11个重大项目于11月4日在厦门海洋高新区集中开工。
厦门海洋治理经验已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突破点,书写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故事。“厦门在海洋生态保护领域属于国内领先,尤其海洋三所的生态保护技术一直走在前列,厦门的科研优势对于我们拓展海洋生态环保监测装备业务具有极大吸引力。”伟卓石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绍国表示,伟卓科技在厦门建立研发生产基地,依托先进的海底通信技术底座,开发无人艇、水下机器人等无人智能装备产品和海洋探测装备等。据了解,该项目投资额3.2亿元,达产后5年内可实现总产值24亿元。
随着可持续蓝色经济的发展,对海洋科考装备更高效、更精确、更环保的需求持续增加,厦门依托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推动海洋科考装备产业下游聚集。本次开工的鸿海厦门海洋高端甲板装备总部基地项目,主要为中国科考船提供海洋高端甲板装备以及科考船配品配件的共享及供应平台。厦门鸿海科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缙表示,“选择厦门落地,是因为我们感受到厦门招商服务的专业与热情,厦门对海洋产业扶持力度大、营商环境好。项目落地后,我们还将向海洋无人系统装备领域拓展产学研合作。”
厦门向海经济逐浪新。如今,海洋经济已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超过266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近1/3。依托招商载体与产学研优势,厦门正努力打造“创新、人才、产业”海洋经济高地,朝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加速迈进。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蓝色未来:
谱写人与海洋“和谐新篇”
面向未来打造可持续与韧性的海洋,人类才是其中的铸造者与共享者,促进人海和谐是本届大会的重点议题。
培育亲海爱海护海的海洋意识,是实现人海和谐的前提与基础。大会期间,形式多样的海洋文化活动在厦门精彩上演。
以音符构建波澜壮阔的海洋奇境,通过举办“海之交响”音乐会,借助音乐这一跨国界载体,激起人们对海洋的感知与共鸣;以艺术打开人与海洋关系思考的视窗,开展2024蓝色梦想国际当代艺术展,邀请15位艺术家参与驻地创作,结合厦门元素,以更生动的方式将复杂科学议题和环境问题具象化展现;以海上运动激发人们奔向大海的活力,通过举办中GJ庭帆船赛厦门站、厦门休闲船钓邀请赛等一系列群众性活动,在厦门市上下营造起守护“蓝色家园”、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大会紧扣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的特殊节点,携手3家“嘉庚系”院校——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海洋科学开放日活动,讲述陈嘉庚先生与海洋的不解之缘,带领大众一起了解他“开拓海洋,巩固海权、向海兴国”的理念,并普及高校海洋领域的科技成果等,助力经略海洋之梦照进现实……
大会今日落幕,但海浪奔流不息。厦门将以大会的成功举办为新起点,继续推动海洋合作高效务实、海洋经济向新提质、人海互动更加和谐,助力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之路越走越稳健。正如大会开幕式上,沈跃跃DB中方提出的三点倡议:“坚持把海洋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共建和平之海;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共建繁荣之海;坚持把海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平台,共建美丽之海。”深化蓝色协作抵达辽阔之海,万顷波涛将奔涌而来……(图片由厦门市海洋发展局提供)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hengguoxilin 于 2024-11-14 21:33 编辑

交流互鉴:
从海岸带走向“蔚蓝深处”
大会不仅有ZF和学术层面的交流,还配套举办东亚海展览、第七届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装备展览会、第十七届中国(厦门)国际游艇展览会等专业展会,促进科研机构、优质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助力交流互鉴从海岸带走向“蔚蓝深处”,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更聚焦、更深入。
亮点纷呈的2024东亚海展览上,为“厦门实践”提供坚实技术底座的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展台接待了许多参观者。“从筼筜湖到五缘湾的治理再到下潭尾红树林、观音山海滩的修复,海洋三所都参与其中,在‘厦门实践’中起到很大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大会平台将技术亮点与经验成效分享出去。”海洋三所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光程表示,东亚海域既是红树林、海草、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广泛分布区域,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区域,依托海洋三所擅长的海洋生态保护技术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对于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达成海洋保护与利用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边,于2020年成立的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厦门大学)展台上,其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支持ZF层面海洋管理的经验成效引人注目。“作为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和厦门大学三方共建的海洋智库平台,研究院通过年度发布《‘海丝’沿线GJ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报告》,为‘海丝’GJ推进海岸带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此外,研究院还正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开展海洋空间规划合作研究项目,推广我国海洋空间发展‘计划先行’经验,助力其合理规划海域与可持续发展。”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厦门大学)能力建设与交流部执行主任叶亮英告诉记者。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网讯11月6日下午,2024海洋垃圾基金论坛在厦门成功举办。韩国海事研究所副所长卓正熙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PEMSEA)执行主任艾米•冈萨雷斯、东亚海域协调机构协调员马赫什•普拉丹出席论坛并致欢迎辞。
  作为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的平行会议之一,本次论坛阐述了东亚海地区建立海洋垃圾基金的必要性,探讨了合作集资策略以及未来利用私有基金解决海洋垃圾的趋势和潜在可能。
  本次论坛包括专题报告与小组讨论两个环节。在专题报告环节,来自世界银行集团、全球环境战略研究、韩国海事研究所、厦门大学、厦门银行的五名专家学者围绕东亚海洋垃圾污染现状、世界银行海洋垃圾筹款与国际合作、海洋塑料价值链、以及东亚海域无塑料基金建立的方向等议题做了报告。
  在小组讨论环节,来自国外的四位专家和与会人员就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建立海洋垃圾基金必须创新筹资机制,包括公私伙伴关系和混合融资模式,以解决与海洋垃圾作斗争的资金需求。
  本次论坛由东亚海域协调机构(COBSEA)、韩国海事研究所(KMI)、我们的东亚海网络(OSEAN)、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PEMSEA)、世界银行集团共同召集,旨在呼吁东亚各国加强国际合作,保护海洋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央广网厦门11月8日消息(记者 邬眉)11月8日,第七届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装备展览会在厦门启幕,集中展示我国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次展会以“加快生成新质生产力,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展示面积达2万平方米,设有海工船舶、救助船舶、公务船舶、潜水装备、海上新能源装备、海洋探测测绘设备、应急救援装备等12个高新科技展示专区,吸引了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中国船舶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华电集团及旗下公司,中国救捞系统,国内外涉海高校、科研机构和潜水救捞与海工装备制造生产企业、工程承包商等300余家展商参展,“深海1号”能源站、“海葵一号”“海油观澜号”海底隧道沉管安装工程船集群、8万吨半潜打捞船等50多项科技水平世界领先的海洋大国重器也在本次展会上集中亮相。

除了展示7000余件展品及服务,展会还将通过1场展会、2场招商对接会、3场论坛研讨会,助力提升我国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行业新质生产力在服务全球水下作业、海工装备制造、抢险救援等领域的水平,推进行业内的政企、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据悉,本次展会由中国潜水救捞行业协会、国际海事承包商协会、国际潜水承包商协会联合举办。作为国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该展会在过去六届活动中累计吸引全球17个GJ和地区的1363家企业参展,超过7.36万名专业观众到会参观采购。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商报(李心 记者 颜祥子)穹顶之下,海浪翕张的蓝色疆土神秘浩瀚,激发人们涉海探海、开发海洋的热情与活力。中科海锐的浮力材料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铸造“铜墙铁壁”,支撑我国首次到达万米级深海科考;新诺北斗的北斗定位导航系统为船舶装上“智慧大脑”,服务智慧海洋建设;斯坦道的海洋生态浮标监测系统,实时发布近海生态“体检报告”,护航美丽中国……这些来自厦门的海洋新质生产力DB,勇立行业潮头,呈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
连日来,中国商报记者走访厦门涉海企业,深切领略海洋新质生产力的硬核实力,透过企业案例探寻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在海洋产业中交叉融合新材料、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通过海洋科技革命性突破、海洋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海洋产业深度转型三条路径,催生出以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为主的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高端装备从追赶国际水平到国产替代,海洋核心技术从突破“卡脖子”到完全自主,海洋生物制品从传统制造到绿色智造,驶出厦门海洋高质量发展的壮阔航迹。新诺北斗展厅。 颜祥子/摄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科技革命性突破

新制造向海图强

推动海洋科技革命性突破,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和海洋未来产业为DB的海洋新制造是催生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前提。眼下,厦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持续完善,加速布局海洋新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产业链上游领域。

走进中科海锐工厂,一块块由空心玻璃微珠铸成的浮力材料如“搭积木”般粘接、加工后被装置到设备上——这款浮力材料便是在2020年支撑“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深10909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作业的奥秘所在。承担材料自主研发的是中科海锐(厦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文中简称中科海锐)背后的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微珠团队。据了解,万米深海压强相当于“两千只大象压在人身上”,中科海锐研发出低密高强、隔热隔音等性能优越的空心玻璃微珠浮力材料,实现从“深海勇士”号到“万泉”号再到“奋斗者”号的相继应用,打破了国外进口浮力材料的垄断历史。

去年4月,中科海锐落地厦门后于当年8月快速投产。公司副董事长李辉选表示,“选择厦门为发展总部,是看中厦门海洋经济水平高、科创氛围好、人才引力强、ZF服务优。我们落地后打通从原始微珠材料创新到应用的全链条产品,订单纷至沓来,今年上半年营收2000万元。”经过持续创新,目前空心玻璃微珠浮力材料可以支撑潜水器抵达11500米的深海——这将覆盖全球所有海域,其深度几乎是初代国外材料4000米探海深度的3倍。此外,中科海锐还延伸开发出深海浮子、限弯器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深海电缆、深海采矿系统、海上浮式风电平台等领域。

观察的视角从海底转向海面。由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船重工)承建的7500车LNG双燃料汽车滚装船“辽河口”轮于7月10日首航,此船与传统燃油船相比可降低约20%能耗、27%碳排放,这是厦船重工深耕节能环保船型技术创新的写照,也标志着中国汽车远洋运输船队正式驶入“新能源时代”。作为国内设计建造双燃料汽车滚装船“排头兵”,厦船重工今年上半年陆续签约了12艘大型船舶订单,未来将有更多“厦门造”清洁能源巨轮满载“中国制造”驶向世界。

海面的船舶穿梭不息,远在高空的北斗卫星正密切“注视”着船舶动态,向地面基站回传数据。作为未来产业——北斗产业链下游的新诺北斗航科信息技术(厦门)股份有限公司(文中简称新诺北斗),是国内最大的船舶通信导航电子设备生产制造商之一、行业“隐形冠军”,自主研发的ESC电子海图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

“公司自2003年创立以来深耕研发,从北斗导航切入智慧海洋赛道,在软、硬件层面均实现国产自主可控,目前系统正与华为合作进入鸿蒙生态。”公司副总经理黄渊表示,技术自研的背后也离不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以下简称厦门海洋局)的帮助支持,包括给予研发立项支持经费补助等,2007年公司成功开发了国内首款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的船舶北斗导航终端,填补了国产化空白。多年来公司沉潜蓄势,以北斗卫星通信导航设备为技术底座,打造船舶智能驾驶舱,拓展至海洋信息化集成系统平台建设和船舶海洋大数据运营服务领域。去年6月投入使用的国内内河航运首个北斗服务系统,为船舶提供亚米级(十几厘米)的导航精度,长江上每日约有1/3以上船舶使用其设备和相关服务;今年4月开发的新一代多功能船舶驾驶智能化装备MIBT高度集成北斗高精定位、电子海图系统、自动识别系统等功能,深受业界关注、订单接连不断。

面对激增的订单,新诺北斗新园区将于今年年底投产,全部投产后年产30万台(套)船舶智能驾驶舱通导设备,产能是今之5倍。面向未来,新诺北斗紧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应用推广GJ重大战略,从厦门走向世界,尤其是“一带一路”GJ,擦亮中国北斗“名片”。

这些厦门海洋新制造革命性的突破创新,DB了海洋新兴产业的领先水平,彰显着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特征。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素创新性配置

新服务畅通堵点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优化组合跃升为基本内涵,海洋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保障。过去几年,厦门构建“政产学研金用”体系,发展科研、金融等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让科技、产业、金融、人才各要素协同发力。

俯瞰厦门近海海域,一枚黄色浮标在蔚蓝海面如“哨兵”般监测海域生态。今年年初,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文中简称斯坦道)研发的“海洋生态浮标在线监测系统”被认定为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该系统因其100%自研替代进口优势,有效防范进口传感器数据安全之忧,已为GJ相关海域生态监测机构提供重要辅助。

“传感器是感知系统中最关键部件,也是产品研发的原点。海洋传感器此前长期依赖进口。我们从2012年开始投入研发,但周期之长超乎想象。”公司董事长汤新华颇有感触地说,而最终能成功研发的背后得益于厦门得天独厚的科创生态链。生态链的一端是企业可以与厦门大学、海洋三所、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基础研发;中间借助中船725所、海洋渔业研究所等平台进行中试试验;另一端则有机会在生态局、自然资源局、中科院城环所等单位实现产品应用与升级。此外,厦门海洋局以“催化剂”形式支持海洋项目的长周期科研与商品化,如2012年“基于光纤化学传感器在线海水溶解氧和BOD检测仪的转化及产业化”等项目获得立项,让企业的海洋科创之路行稳致远。

海洋辽阔浩瀚,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便是要求人们继续研发更精确的仪器、转化更智慧的产品,进而探索、认识海洋,向深海走去,这也正是斯坦道未来的愿景。今年7月,公司成功转化厦门大学研发的走航式营养盐分析仪,监测精度从0.999%进阶到0.9999%,当前已收获订单并正参与国内行业标准制定。

研发道阻且长,让斯坦道受益的“科创—中试—应用”链条,实则是厦门海洋构造“政产学研金用”体系上的“链中链”。

在ZF方面,厦门海洋局以专项资金项目支持重点项目转化,以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助力创新,以海洋产业人才评定积蓄动力。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支持海洋产业项目219项、总投资63.14亿元,扶持企业101家,公共服务平台则为超400家企业开展仪器使用实验、检测分析、中试放大等共享服务。

在产学研用方面,由厦门大学、海洋三所等高校院所打造近海海洋环境科学GJ重点实验室、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以共建联合实验室、选派科技特派员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疏通技术难点。

在金融方面,今年厦门拟设立一只海洋基金,主投海洋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和材料、海洋信息与数字等上下游相关产业等,充分发挥资本招商、创新孵化作用,以“招投联动、投招联动”为海洋经济发展蓄能。

厦门立足科研优势,以新服务完善“企业点题、平台谋题、院所答题”模式,实现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去年,厦门现代海洋科技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4%,新服务对海洋经济带动作用越发明显。要素创新配置,逐渐让厦门成为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蓝色摇篮”。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助产业深度转型

新业态追智逐绿

海洋产业深度转型为催生海洋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载体平台,发挥助推器作用。当前厦门海洋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企业依托合成生物技术、AI技术、智能设备技术等新业态,在深度挖掘海洋资源中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绿色化、智能化的转型,为企业“向海问药”提高效率。在GJ高新技术企业——厦门汇盛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盛生物)今年4月投用的新生物发酵产业园,生产车间与科研室以连廊相接,与传统工厂不同的是,这里的研发人员明显多于生产人员。生产车间里,藻类发酵、细胞破壁、细胞干燥等工序及环保处理系统均实现全流程智能管理,中控室里仅需4人操作整套系统便能年产3000吨藻粉、6000吨藻油。科研室里,几十位科研员以定向发酵培育裂壶藻种为底座,延伸全产业链研发。目前,公司实现4项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和涵盖中美日欧等25项授权专利成果研发及其产业化。其主打产品裂壶藻粉受到伊利、蒙牛、光明乳业集团等行业龙头应用,用于生产国内外首款类母乳原生DHA牛奶;DHA藻油则获得欧盟有机认证、美国有机认证、美国FDAGRAS认证和欧盟NOVELFOOD等国际权威认证。

“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裂壶藻做文章,建设以合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裂壶藻品种筛选和基因重组的综合研发中心,利用裂壶藻本身代谢途径优化生产富含DHA和EPA的产品,研究藻粉和藻油产品的多重应用发展方向,如奶牛等反刍动物原生DHA吸收效率提升的方法等。科技创新助力公司在未来两年内达到产值5亿元的目标。”汇盛生物总工程师钟惠昌表示。

无论是生产还是研发,汇盛生物绿色发展底色鲜明,全过程不介入海洋环境且无污染。尤其是公司未来规划的合成生物学领域是生物制造的一个分支,具有清洁、高效、可再生的特点,是新质生产力的新业态DB,也是生物制品行业的“黄金赛道”。厦门涉海企业另一巨头——厦门欧米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目标便是成为合成生物学领域全球名企,采用生物合成代替化学合成丁香酚香兰素,生产过程废水可直接降解,达到节能减排目的,欧米克获评GJ级绿色工厂、GJ高新技术企业。

智能化绿色生产也是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湾)的选择。作为国内高纯硫酸氨糖行业开创者,蓝湾拥有国内少有的海洋生物多糖全密闭智能化生产线,是全球唯一高纯硫酸氨基葡萄糖生产基地。今年4月,蓝湾氨糖取得药品制剂批准注册证书,这是我国新药品法实施以来获批的首个硫酸氨基葡萄糖药品,得益于智能生产与创新研发,蓝湾成为自新药品法实施以来国内首家拥有氨糖药品原料与制剂一体化的工业企业,实现了“甲壳素—聚糖寡糖—氨糖”海洋多糖全产业链制造。

“依托智能化产线,我们正采用AI智能大数据方法筛选药物结构功效,研发包括防治关节炎,治疗酒精肝、药物肝,抑制肿瘤、改善阿尔兹海默病等方面的新药。蓝湾致力于做深做透海洋生物科技领域,打造‘蓝色药库’。”蓝湾公司董事长林秀芬踌躇满志。

而对于中粮海嘉(厦门)面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海嘉)而言,数智化生产为企业向海寻“粮策”提供广阔空间,让公司与厦门海洋局、海洋三所共建的“高营养强化型海藻预拌粉的研发与量产”项目落地成为可能。“为了在对海藻稳态化处理的同时提升面粉的海藻风味,高校院所提出配方优化方案后,由我们数智化工厂将海藻提取物与面粉进行配比实验,最终高效找出最优方案,建立起海藻预拌面粉规模化生产示范线。可以说数智化工厂是中粮海嘉推进项目创新及规模生产的重要基础。”中粮海嘉公司高级工程师陈艳说道。

一粒粒麦子从穗尖来到粮仓打磨成粉,任何一袋面粉都能找到它的“出身”与定位。2020年开始,中粮海嘉建设并投用数智化工厂,配备了4条日小麦处理能力2000吨的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及6万吨原粮立筒仓、1.5万吨面粉成品仓,整座工厂各生产仓储环节互联互通,全流程可追溯,堪称“四化”标杆工厂。“始于面粉,又不止于面粉”的中粮海嘉践行大食物观,正以数智化工厂为钥打开海洋这座粮食宝库。以此为缩影,厦门诸多涉海企业也以产业转型为路径实现研发创新、流程优化、技术迭代。

纵横正有凌云笔,海水辽阔任征帆。厦门正摆脱传统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代之以海洋技术革命性突破、海洋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海洋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日渐崛起、海洋新兴产业日益蓬勃、海洋经济发展支持机制日趋完善……厦门海洋经济向新逐质、气象日新,打造新质生产力“蓝色引擎”,为海洋强国建设厚积动力!
发表于 2024-11-15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坐等斗福们上蹿下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8-29 16:15 , Processed in 0.0474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