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陆海统筹 监管与综合治理齐头并进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鼓浪屿沙滩上,一群中华白海豚跃出水面,在湛蓝海水中自在悠游。沿着海岸线前行,厦门珍稀海洋物种GJ级自然保护区展现在眼前。它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蔚蓝大海之中,庇护着众多珍稀的海洋生物。 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提升水环境质量,优化海湾生态环境,是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必经之路。多年来,厦门深入开展湾区综合治理,相继推进海沧湾(西海域)、五缘湾、同安湾、杏林湾、马銮湾5个湾区的综合整治与开发工程。同时,科学选取筼筜湖、海沧湾、同安湾等宜林海域,实施红树林修复工程,红树林面积达到173.9公顷。 事实上,湾区治理只是其中一环,厦门还在更长链条上强化陆海统筹,打造互联贯通的全域生态水系。比如,率先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生态补水工作,实现流域“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实施7座海堤的开堤通海、破堤建桥,有效提升海域环境容量,提升海洋自我修复能力。 悉心“造绿”,并不局限于水上。在陆地,一个个“绿盈乡村”,就是一个个生机蓬勃的绿色家园。在这里,森林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药化肥减量行动、生活污水提升治理等工作有力有序开展,不断刷新着村容村貌的“颜值”,丰富和谐优美的乡村生态。近年来,我市累计完成147个“绿盈乡村”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绿盈乡村”全覆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坚实保障。 当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管。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携手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加大对珍稀海洋物种GJ级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监督工作不仅限于保护区内部,还延伸至周边涉及的采矿采砂、工矿企业、核心区缓冲区旅游设施和水电设施等非生态活动,确保每一处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地方都得到严格监管。 营造共建氛围 激发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热情 每年,在栗喉蜂虎等保护地,人们近距离观察这些美丽的鸟儿,在它们的飞翔鸣叫中,感受生命的美好与自然的神奇。而在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人们亲眼见证科研人员如何用心呵护每一头白海豚,为它们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这些温暖瞬间,让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多年来,我们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以及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体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全方位开展专题宣传,进一步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故事和一幅幅美妙的生物剪影,如红树林的重生、白海豚的微笑、文昌鱼的繁衍……像一颗颗种子,在公众心中生根发芽,激发了大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热情与行动。 比如,每年在下潭尾举行的人工繁育与增殖放流行动,都有市民参与的身影。多年来,厦门在这片红树林周围,逐步构建起一个“红树林+光滩+潮沟+浅水水域”的近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鱼儿、贝类、虾蟹类、多毛类生物在此繁衍生息,生物量显著提升。这个生态公园不仅成为市民游客休闲观光的热门打卡地,也是金砖GJLD人厦门会晤的“碳中和林”。 这样由人工用心修复打造的近自然生态系统,在厦门还有很多——观音山、鼓浪屿、会展中心等沙滩修复工程,总面积高达240万平方米。在这些海域,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增至80多头,文昌鱼达到63尾/平方米,较2018年增长了174%。 诸多殊荣,见证了厦门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努力:2020年,厦门市筼筜湖综合治理、五缘湾生态修复等案例成功入选GJ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措施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下潭尾红树林修复典型案例在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上得到广泛宣介。 案例 筼筜湖 从臭水湖到“城市会客厅” 水清岸绿,白鹭展翅,站在高处俯瞰,筼筜湖就像一条翡翠般的飘带,横贯了几乎半个厦门岛。然而,曾经的筼筜湖,并非这般模样。在20世纪80年代,因为重度污染,筼筜湖却成了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臭水湖。 30多年来,厦门市久久为功,一张蓝图干到底。如今,筼筜湖已蝶变成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城市会客厅”。 最新数据显示,筼筜湖区水质显著改善,水体复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近年来共发现63种游泳生物、浮游植物7门12种、底栖生物3门14种,还有粗皮鲀、中华鲎等珍稀保护动物。湖心岛种植秋茄、白骨壤、红海榄等品种红树林约2.6万平方米,实现湖区生态景观和防汛固堤有机同意。筼筜湖生态岛等区域已划定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累计发现15目37科88种的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是难得一见的市中心湿地公园和动植物保护区。 筼筜湖综合治理成果受到国际认可。2021年,筼筜湖生态修复入选自然资源部《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并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生态文明论坛典型案例。 以筼筜湖为起点,厦门开启从海域到流域再到全域的生态保护修复之路。30多年来,厦门不断践行、丰富、拓展筼筜湖综合治理的“厦门实践”经验,探索出一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海和谐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