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2231|回复: 0

[新闻] 未来5年福建海洋经济如何发展?这份《规划》安排上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5 17: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台海网11月25日讯 据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报道 福建是海洋大省,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202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05万亿元,占全省GDP的23.9%,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三。海水养殖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出口额、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等指标全国第一。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规划》中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我省GOP(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以上,高于全省GDP 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到2025年基本建成海洋强省。

规划进一步优化全省“一带两核六湾多岛”的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推进海岛、海岸带、海洋“点线面”综合开发,做强福州、厦门两大示范引领区,提高重点海岛开发与保护水平,形成各具特色的沿海城市发展格局,加快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六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规划提出,未来5年,我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主要任务有:

一是高质量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建设临海石化、海洋旅游2个万亿产业集群、打造现代渔业、航运物流、海洋信息、地下水封洞库储油4个千亿产业集群、培育海洋生物医药、工程装备、可再生能源、新材料、海洋环保5个百亿产业集群。

二是高能级激发海洋科技创新动力,打造海洋领域省创新实验室等一批海洋新型创新载体,建设海洋科学等一批涉海高峰高原学科,培养引进一批海洋新兴产业等领域“高精尖缺”人才。

三是高标准建设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港口,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构建空天地海协同海洋感知体系和现代渔港体系。

四是高定位打造海洋生态文明样板,实施海岸带美化提升、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海漂垃圾综合治理等工程,开展海洋碳汇研究试点。

五是高水平拓展海洋开放合作空间,开展闽台深度合作,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对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

六是高效能完善海洋综合治理体系,健全海域海岛资源收储和交易制度,增强海洋环境风险防范和灾害应对能力,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海洋治理。

具体展开来看,规划突出我省区位政策、海洋资源、生态文明、对外开放等优势,为迈向海洋经济强省的“海上福建”勾画了新蓝图。

优化布局,创新驱动培育“百、千、万亿”产业集群

福建省发改委副主任詹晨辉表示,“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培育壮大海洋产业与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结合起来,着力培育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群。

未来5年,我省着力建设临海石化、海洋旅游2个万亿产业集群。实施临海石油化工提升工程,抓好湄洲湾、古雷石化基地和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建设,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增强烯烃、芳烃等基础原料保障能力,推进产业链中下游强链、延链、补链项目建设,延伸拓展石油化工、盐化工等产业链。强化海洋旅游开发。培育滨海休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建设平潭国际旅游岛,推动休闲度假旅游岛建设开发。发挥“海丝”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等特色优势,推进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大力培育“休闲渔业+”等新业态新模式。

做大现代渔业、海底储油、航运物流、海洋信息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化的“海上粮仓”,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国家海水鱼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打造福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有序推进漳州古雷、泉州泉港等地下水封洞库储油项目建设。建设区域性油品交易中心、国际航运补给中心和期货交割地。推动航运物流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做大做强航运企业,培育引进航运保险、经纪等中介服务机构,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争取建设国家大宗商品战略中转基地。培育海洋信息产业。以数字经济优势赋能海洋产业发展,构建海洋信息通信网和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发展卫星海洋应用服务和“互联网+海洋信息服务”。

培育海洋生物医药、工程装备、可再生能源、新材料、海洋环保5个百亿产业集群。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开发,以资源开发带动风电装备制造、安装运维等产业发展,打造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海上制氢、高效储能等产业综合开发。发展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开发海洋靶点药物、医学组织工程材料等医药产品;加快发展功能性食品、环保制剂等。建成壳寡糖衍生物等产品全球供应基地。加快海工装备和海洋船舶产业发展,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重点扶持新型船用装备、深远海养殖装备、海洋观测装备。发展高端特种船舶和绿色智能船舶产品。加快发展海洋耐蚀钢、超级双相不锈钢等高品质特殊钢产品,以及有色金属材料、防护材料、密封材料及海洋生物材料等。紧扣海洋污染防治需求,培育一批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咨询公司、创新研发企业和工程服务企业

创新是推动海洋产业百、千、万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有力抓手。福建省海渔局副局长邱章泉表示,“十四五”期间,福建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海洋创新人才集聚高地,谋划组建海洋类本科高校,建设一批涉海高峰高原学科。培养引进一批海洋“高精尖缺”人才和“蓝色工匠”。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强化海洋研发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建设一批海洋领域新型创新载体,争创厦门国家东南海洋科学城,推进海洋领域省创新实验室筹建工作。加快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强化基础研究战略性需求导向。打造面向企业需求的技术研发服务体系,鼓励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建立海洋领域院士专家工作站。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海洋科技型企业群体,支持涉海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大种子企业储备和上市扶持力度,培育更多涉海专精特新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畅通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培育海洋科技服务机构和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研发服务外包等新业态,鼓励建设海洋技术孵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中试基地。支持高端科技服务业和海洋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加快深度融合,提升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邱章泉表示,“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以信息化、智慧化、现代化为核心,加快传统和新型海洋基础设施深度融合,统筹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港口群,构建现代渔港体系,着力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做大做强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打造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加快建设福州国际深水大港,打造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港。推进湄洲湾港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大宗散货运输,打造大宗散货中转基地和中部地区的重要出海口。推进泉州港发展内贸集装箱和散杂货运输,打造对台运输的重要通道。同时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铁海联运、公海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

拓展内外互联大通道建设。提升三明、龙岩、武夷山等陆地港服务功能。建设面向“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达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和互联大通道,促进沿海港口与中欧班列有效衔接。

加强智慧港口建设。逐步实现港口生产全领域、全过程的智能化。预计到2025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50万标箱。

构建现代渔港体系。着力推进“三区四核百渔港珍珠链”工程建设,新建、改造、提升渔港226个,其中新建中心、一级渔港25个,建设1个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到2025年,全省沿海渔船就近避风率提升至93%以上。推动“5G+智慧渔港”建设试点示范,推动渔港经济区发展,推动港区现代渔业、休闲渔业、鱼鲜餐饮、冷链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固和新建一批沿海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重点海堤,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加强海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现代渔业装备水平,强化近海治安管控,强化海域治安大数据分析处理和服务。

高水平拓展海洋开放合作空间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先行区,“十四五”期间,福建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海洋开放合作,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深化闽台海洋融合发展。推进闽台涉海基础设施联通,优化闽台海空直航网络,推动闽台航线与“丝路海运”及中欧班列对接,打造闽台欧海铁联运物流新通道。拓展闽台海洋产业融合发展,强化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共建海洋生态文明,推进闽台科技协同创新。深化闽台文化交流,增进海洋文化交流和情感认同,服务祖国统一大业。

推进“海丝”融合发展。把握RCEP签署的良好机遇,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拓展与南太平洋岛国合作空间,建设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域、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实现“丝路海运”航线覆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港口,促进与中欧班列有效衔接,加快形成陆海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效应,推进“海丝”和“陆丝”无缝对接。

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积极联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推进与京津冀的合作交流,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江西、湖南、三明、龙岩、武夷山等陆地港服务功能,支持内陆省份在我省建设“飞地港”,争取中西部省份经我省港口对外贸易,拓展港口发展腹地。深化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

高站位打造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标杆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期间,我省将重点实施“碧海工程”,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强化陆海污染联防联控,推动海洋生态整治修复,提升海洋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高站位打造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标杆。

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强化海洋空间管控,健全陆海一体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严格保护深水岸线,严格实行涉海开发利用活动相关管控措施。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实施一批生态修复工程、绿道及水利工程,推进重点海洋生态区的保护和重点生态廊道建设。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严格控制海洋捕捞强度,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增殖与保护。

强化陆海污染全面监管整治。到2025年底,入海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污染源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重点河口、海湾水质稳步提升,全省近岸海域一类、二类水面占海域面积达86%。推进陆海污染联防联控,加快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强海漂垃圾综合治理。

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创新完善“流域—河口—海湾”综合修复模式,实施“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和湿地修复工程,加强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施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受损滨海湿地恢复修复,开展受损海岸线及滨海沙滩整治修复,加强海岛生态建设和整治修复。

推动海洋生态价值转化。建立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培育海洋生态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放大生态修复综合效应,推动打造生态活力海岸带。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抢占海洋碳汇制高点。(记者 张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5-3 21:37 , Processed in 0.0525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