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县城经济没有未来首发2024-07-25 05:01·罗sir财话
2000多个县城,3万多个乡镇,共同组成了特有的“乡土中国”。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县城经济? 有人说县城经济是下沉市场,是国内消费市场的风向标和未来,依然具备着不俗的消费力;还有人说县城经济是“濒死”的,除了生活就是打麻将。 今年年初围绕消费的“回乡见闻”,一度让人们误以为县城经济似乎比一二线城市更好,甚至还一度传出北漂消费降级,县城消费升级的话题。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虽然从宏观经济来看,县城确实每年都在变化,但这种变化和一二线城市相比,本身就是存在着参差的,更何况国内两千多个县城,本身经济条件也是千差万别。 县城有强有弱,本质上和大城市是一样的,但县城不同的地方在于,受限于人口和地理因素,它的衰败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是必然的。 
为什么说县城经济没有未来? 这里的县城,更多指的是除江浙沪地区之外的县城,它更能够DB着我国县城经济的基本面貌,即人口流失,产业落后,消费不足。 当然,支撑县城经济最后倔强的,基本上还是“一代们”。 他们是GWY、医生、教师等天花板级别的职业,父母退休金加起来甚至可以达到一万,这成为了儿女留在县城生活上班的最大依仗。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依靠原生家庭的裨益,年轻人留在县城,要想维持乃至过上大城市的生活,其难度当然要比留在大城市更高。 大城市的消费水平一定比县城更贵吗? 未必。 在层层分销之下,县城的商品流通成本反而会更高,又或者同业竞争不充分、信息不对等,都会造成县城商品价格更高的劣势。 每次逢年过节,是县城乡镇最热闹的时候,但由于供给关系被打破,此时市场上的蔬菜、肉类、乃至水果,价格往往都比大城市更贵,而不是更便宜。 另外哪怕是饮食方面,县城在某些地方也不输大城市。 春节带来的大规模返乡人群,是下沉市场餐饮品牌少有的增长机遇,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空间可以永无止境增长下去。 下沉市场的最重要的核心之一,就是下沉。 今年年初,美团的数据显示,从小年到正月初八,星巴克、瑞幸、库迪等多个头部品牌的县城咖啡外卖订单增速已经达到136%,远超一二线城市。 更多的,这并非县城本身的独特优势,它更像是极强的节日化属性,这也意味着,它不是常态,而是偶然。 人口,决定了县城经济发展的上限,以及放缓的下限。 
和一二线动辄百万千万人口的大城市相比,县城经济的最大薄弱之处,就在于人口不足。 人口决定着社会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样也决定着经济交易环节中最大的运输成本,县城经济固然有着更多的空闲时间,但这往往也意味着,大量的时间是无效的,是没有产生经济效益的。 在人口天然不足的劣势之下,县城还面临着收支不平。 在中西部地区的许多县市,年财政收入只有几个亿,但年支出却高达几十亿甚至是更多,更多的,在不那么市场化的县城经济里,它的活力和朝气,更多还是事业单位员工贡献的。 例如退休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在职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老师、医生等等,由于这些人的收入稳定可观,因此也导致县城经济有它热闹充满活力的一面。 但除此之外,县城经济很难依靠其他产业发展。 很多县城叫公仆经济,靠的是转移支付,而每座县城大部分的经济交易行为,主要也都是围绕GWY、事业单位等体制人员展开的。 但未来呢?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在东北等一些县城,已经出现了人越来越少,甚至“鬼街”的现象,这也导致县城经济的未来,如果不能够以市场经济为突破点的话,那么县城经济的未来,很难长期靠事业单位去盘活。 毕竟每一个事业单位的背后,都需要依赖税收去供养。 我国每年大约有8000万人吃财政饭,需要花费税收的40%左右,而在县城这样一个地方,也许总人口只有几十万,但大大小小的各种局、各种单位一样不少,有着大量的事业单位人员。 尤其是考虑到我国两千多个县城,三万多个乡镇,这背后的体制人员,几乎已经成为全国吃财政饭最为庞大的群体。 他们支撑起了县城经济的底色,但支撑他们的,又是县城经济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而制约县城经济的最大因素,就是“人情社会”。 在县城,无论是看病、上学还是处理交通违法,大家都不是照章办事,而是想方设法找关系解决,但什么样的人最有关系,什么样的人最没有关系呢? 这一点不言而喻。 在一个靠关系的县城经济里,显然普通人最没有关系。 经济学家张维为曾说,市场经济的最大受益者是普通人,因为市场经济解决了过去我国社会的人情关系,因此大量的普通人可以脱颖而出。 但在县城,没有关系半步难行。 这是制约县城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许多经济发展缓慢的县城,并非缺乏资源,只是被一些条条框框束缚了手脚,甚至还会存在着排外的经济因素,这也导致一些新产业无法引进,投资者也不敢进入。 寻租空间越多,市场的不确定性就越大,县城经济自然也就难以为继。 
在一个越是强调人情世故,越是强调关系的生态经济里,对普通人、对年轻人来说,就越是难有向上发展的通道,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会逃离县城的根本原因。 在一个不那么市场化的县城里,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当然更适合事业单位生存,年轻人回县城就业,更多也是为了“继承家业”,而不是靠着自己的能力去打拼。 而那些没有什么家业的年轻人,只能去到大城市,在市场中证明自己的能力。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扩大,县城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有人口不断流失,产业不断萎缩,县城更大的挑战可能还是财政问题,当吃财政饭的群体越来越庞大的时候,当财政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可能就是县城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的开始。 随着我国总人口历史性减少,它的到来很可能仅仅只是时间问题。 县城和大城市之间的落差会越来越大吗?答案几乎是肯定的。 无人驾驶、无人商店、甚至是无人麻将,当这些新技术已经出现在大城市的时候,而县城却早已经破败不堪,无人居住,这是东北县城的现状。 也是我国人口急剧萎缩下未来县城的普遍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