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载体招商聚链成群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此次大会,“科技创新”是一以贯之的关键词。 厦门科学城未来产业创新基地、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项目、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中心研发及成果转化建设项目、蓝旭科技光伏清扫机器人产业园项目、通敏新能源产业检测基地项目……大会现场启动的5个项目,既有聚焦创新源头的科研基础设施,也有高精尖的产业项目,落脚点都在“科技创新”。火炬集团坚持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做优创新“服务链”。 “从天使轮融资,到扩大生产场地,企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离不开火炬集团的支持,这也坚定了我们扎根厦门,做大做强的决心。”专注于光伏电站清扫解决方案的蓝旭科技,凭借技术优势和市场洞察力逐步成为细分领域头部企业,业务已遍布30多个GJ和地区。公司首席运营官杨成介绍说,新开工的蓝旭科技光伏清扫机器人产业园项目将推动产能大幅提升,年产5万-10万台光伏清扫机器人。 现场签约的18个招商项目同样“含新量”十足,主要为上市公司、行业领军企业等高质量企业投资项目,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半导体等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其中,研发生产基地类项目占比近一半,将有效提升我市自主创新的“硬核”实力。 除科创属性突出之外,项目还呈现集群化落地的特点。典型的如,伟卓石油科技海工装备研发生产基地等5个海洋产业项目,“组团”签约落地厦门海洋高新区。由火炬集团开发建设的厦门海洋高新区,作为全省唯一一个省级海洋高新区,自去年成立以来,“磁吸力”持续增强,此次新项目的入驻,将助力打造上下游配套、协同创新的海洋产业生态,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 春种秋收,火炬集团合作签约硕果累累的背后,是聚焦科创载体,强化产业链招商。近年来,火炬集团大力推动厦门科学城、同翔高新城、海洋高新区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载体开发建设,并在此基础上精准招引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项目。从“点上开花”到“链上成景”,产业“向新力”持续释放。火炬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今年8月,集团在建产业载体项目16个,持有及在建载体近500万平方米,三年之后,持有载体面积将位居全国前列。“我们将做好服务保障,强化要素供给,让近者悦、远者来,努力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厦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跨越“鸿沟” 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发展新质生产力,跨越科技成果转化鸿沟是重要课题。此次签约的7个产学研项目就瞄准这一痛点,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在位于翔安南部新城片区的厦门科学城未来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推动科研成果中试、小批量生产,促进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其中,中科厦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依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搭建。作为中国科学院在厦门的唯一直属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经过18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一批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该研究所也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中国科学院的高端科技资源在厦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接下来,基地将围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院企对接、科创服务以及组建基金等目标开展工作,不断推动厦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如果说原始创新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将致力于实现‘从1到100’,打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火炬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有很长的路要走,火炬集团将发挥国企的制度和资源优势,从要素保障、应用场景支持等多个维度,为入驻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优质服务,搭建好促进企业家与科学家共通共融的有效平台。 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中入驻,也将放大各自的学科优势和科技创新资源,吸引高水平人才汇聚。未来,在厦门科学城未来产业创新基地这一创新高地上,一项项高校科技成果将从实验室走出,成为“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市场里的商品,为厦门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