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 挖掘青年演员潜力 “量体裁衣”定制角色 经验丰富、情感细腻的演员足够把一出戏撑起来,就是所谓的“人保戏”;有些经典剧目,经常能捧出名角,这就是所谓的“戏保人”。一出戏成功与否,角儿是关键。在《沈园情》中,唐琬扮演者——研习中心当家花旦、首位歌仔戏梅花奖得主苏燕蓉,与陆游扮演者黄娟娟组成CP——她们完美演绎这场凄美爱情故事,戏中的苦命鸳鸯,在现实生活中成了戏迷追捧的一对。 “《新龙门客栈》打造了陈丽君与李云霄这样的CP,歌仔戏也有类似方式,强化号召力,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苏燕蓉说。 那么,当前歌仔戏人才储备情况如何?数据显示,目前研习中心在编演职员82人,中、高级职称人员50余人,年龄从17岁到60岁不等。小蒋觉得,歌仔戏明星似乎后继乏力。“年轻演员和这些前辈比,整体功力还是有些差距。” “有时也会因为先入为主,知名演员的珠玉在前,总会衬托得后辈暗淡无光。”在小喻看来,目前,研习中心也有一些年轻演员已经“冒头”。“林淑骞、许佳欣、林姗姗、郭少鹏等都是研习中心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小喻说,比如林淑骞,主工青衣,以唱腔见长,她的嗓子先天条件好,声音通透浑厚,吐字清晰流畅。她还提到,主工小花旦的许佳欣,则扮相清秀,活泼大方,嗓音清脆,眼神动作等更是灵巧轻快,不矫揉造作……小喻认为,院团应该做好传帮带,更新剧目多创排新戏,为年轻演员“量体裁衣”定制角色,防止明星演员断层。 林德和说,研习中心2018年通过厦门艺术学校委培28名学生今年毕业,一些学生面对“是否从事歌仔戏行业”这一问题时,仍在摇摆。 此外,如今大多数年轻人不会视戏如命。“当年,我们非常爱惜自己的嗓子,只喝白开水。现在的孩子爱喝奶茶,这并不是什么好习惯。”苏燕蓉说,“学戏也要投入,比如,你是工旦角的,日常举手投足间就会有意识地往角色上靠,这种行当感、戏曲程式化的东西都融入血液中,在舞台上自然就会如鱼得水。” 当然,她也坦承,行业也要给年轻人安全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激发年轻人的热爱。  演员在后台换装。
【记者手记】 普及美育上“云端” 传统戏曲唱出新声 对歌仔戏陌生?其实,歌手徐佳莹演唱的《身骑白马》中,就有台湾歌仔戏《薛平贵与王宝钏》中的选段:“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素衣,回中原;放下西凉,无人管;我一心只想,王宝钏。”虽然不少人听不懂闽南话,但这一选段,戏味足、词优美,很快火爆网络,成为不少年轻人进行视频“二创”的素材。 有人觉得,听不懂闽南话,是欣赏歌仔戏的一大阻碍,但杨秀晖认为,看不懂它的程式化,也就是演出中每个动作、行为代表的意义,导致不能理解歌仔戏的美,才是关键阻碍。 有了美,还要识美,这涉及美育。近年来,研习中心定期进校园,每年完成的教学课时均达400余课时,为学校编排节目,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省、市级比赛,屡获奖项。比如,苏燕蓉为北师大海沧附属学校歌仔戏社团排演的节目《沈园绝唱》《打金枝》,分别获得第23届、第2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 对此,曾学文评价:“这种美育工作开展十几年了,厦门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普及方式,相当成熟了。” 如何吸引首次接触歌仔戏的市民游客?或可以参考漳州部分民营芗剧团的做法——在开演前,利用抖音等平台进行直播或者发布相关内容,包括一些名角上台前的化妆、试戏、卸妆等细节;还可以增加前置导赏服务,让一些潜在戏迷了解这出戏讲什么,欣赏的亮点在哪。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王滨梅在总结《新龙门客栈》为何火出圈时认为,这部戏借助互联网传播渠道,扩大了辐射力。如今,戏迷也在想办法帮助歌仔戏“出圈”——研习中心演出时,总会有戏迷举着手机、单反相机,捕捉演员们的一颦一笑,并将这些美的瞬间、片段,通过图片和短视频的方式发布在网上。年轻人的喜爱与热情,将为歌仔戏描绘更多未来。 (文/厦门日报记者 邬秀君 图/受访者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