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变 集中成片规模开发 从“地下一个个点”到“地上地下一座城” “厦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历史,其实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不断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成长、在创新中推动。”赵静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开始,厦门开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序幕,陆续兴建了大量隧道和地下停车场,例如,在这一时期,建成了福建省首座全地下变电站。不过,在这个阶段,地下空间项目基本为结建式,且多为点状布局、开发功能单一,只能称为1.0阶段。 2006年后,厦门将目光投向地下空间商业价值挖掘,相继建成大量地下商业综合体和公共服务设施,后又陆续建设了以万象城为DB的一批地铁上盖商业综合体项目,拉开以轨道建设带动沿线地下空间发展“新范式”的大幕,初步实现片区互联互通、协同布局,迈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2.0阶段。 而近几年,以轨道交通为骨架,轨道商业综合体、TOD成片开发项目陆续推出,为地下空间建设带来发展契机,厦门地下空间开发进入了3.0阶段,除了停车、商业、人防功能以外,还引导公共服务、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等功能在地下空间综合布局,不仅释放宝贵地面空间,还保持了地面开发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完整性。 在韦希看来,从1.0到3.0的升级迭代,展现出厦门地下空间总体形态从“地下一个个点”,转变为“地下一条线、一张网”,再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打造出“地上地下一座城”,逐步探索集中成片、规模开发的全新模式。 “厦门从三维立体城市视角来审视地下空间开发,更多围绕人的需求来全面营造城市场景,品质感越来越强。”韦希认为,这样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向,不仅将给人们呈现全新的、产城融合的都市生活方式,还有望带来产业集聚效应,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 【记者手记】 开发新空间 用好新技术 地下空间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性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国土资源。东京、香港等城市的实践表明,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引导人车立体分流、减少环境污染、改进城市生态的有效途径,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病”的一剂良药。我们可以大胆想象,未来中国很多城市将有两张地图,一张描绘地上空间,一张描述地下空间。 但不可忽视的是,与城市地上建设相比,地下开发有其特殊性,城市的地下开发不仅是空间问题、技术问题,还是规划问题、协调问题,其跨功能体系、跨权属关系、跨空间单元,且开发、利用、管理涉及的部门多且杂。 因此,在地下开发中,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识别等新兴技术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业内人士认为,厦门接下来应把地下空间信息化、智能化共享平台建设作为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环节来推进,将信息与数据、系统和服务、运营和管理打通集成,更好为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提供智慧决策。 【解读】 科学规划 补齐短板 “地下城”从蓝图变成现实 “地下城”建设愈发深入之后,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复杂问题和挑战。 不少专家指出,包括厦门在内的很多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依然存在许多短板,譬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率不够高,尤其是浅层资源未能合理利用;开发建设的标准不同意,不利于高质量、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等。 “地下空间是一种宝贵、有限、不可逆的资源,需要先规划后建设。”“地上地下的规划要相互协调、形成一体化,地下的各项规划要相互衔接,促进‘多规合一’,也就是说横向相互连通,竖向分层安排,而且近期的、中远期的推进要有衔接要有序。”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认为,科学规划是补齐现有短板的关键之一。 厦门的探索已经在路上。在地下空间的规划编制体系中,厦门创造性地将其分为宏观、中观、微观,分层次推进。宏观层面,编制《厦门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主要控底线、定目标、谋形态、分时序,注重全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空间布局的整体统筹;中观层面,通过编制详细规划,管控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功能等指标,引导空间布局和互联互通,如岛外新城就正在按时序组织编制重点片区的地下空间详细规划,用以指导其科学、有序建设;微观层面,通过地块城市设计出让图则明确相关管控内容与互联互通要求,补齐“最后一公里”,确保规划能最终从蓝图变成现实。 “厦门正在建立地上地下复合空间资源一体化管控机制。”赵静说,通过规划统筹、层层传导,为的就是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让地下空间开发“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 同时,地下空间的治理考验着城市的运行管理水平,厦门通过持续逐步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来破题。已出台的《厦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办法》进一步明确部门权责分工,从规划、用地、实施、不动产登记、信息、监督及使用管理等方面理顺部门事权,避免“多头管理”。在此基础上,针对地下空间项目类型,又相继出台城市绿地地下空间、轨道交通、海绵城市、停车场、地下综合管廊的相关管理条例,为实现精细化管理奠定根基。 一张事关地下空间安全的数字化“大网”也正在推进中。现在,厦门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库已有各类地下管线信息约40000公里,对各类管线的平面位置、高程、走向、性质、规格、材质、权属单位等属性信息有了清晰的反映。“之后,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及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将持续铺开,通过信息的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实现全市地下空间建设运营智慧管理、地下空间有序开发利用。”市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厦门日报记者 袁舒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