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另辟蹊径 向内地扩散闽南语代代相传 虽然大部分闽南人的迁徙沿着海岸线进行,但有一拨人,他们另辟蹊径,向内地开拓扩散。 今年74岁的退休教师张克煌,在紫湖镇张岭村度过了大半辈子,退休后跟随儿子来到厦门。他的家乡紫湖镇,位于江西省三清山脚下,在那里,有两万紫湖儿女都讲着一口纯正的闽南方言。“相传明末清初时,我们的祖先就从福建迁移到了江西,那时有18个姓氏结拜为兄弟,形成了庞大的聚居群体,并且立下不成文的规矩,世世代代都要讲闽南话,让后人记住自己的母语。”张克煌告诉导报记者,他是张氏宗亲迁居江西的第十一代,祖籍是福建永春,关于宗亲迁居的历史,族谱上均有记载,提醒着一代代后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据他回忆,在紫湖镇上有张氏、林氏、颜氏、尤氏、陈氏等不同姓氏的村庄,迁居到江西后主要以农耕为经济来源,他的爷辈和父辈也都是依靠开山、种地、发展林业来谋生。在张克煌小时候,张岭村里多是些矮小破旧的房子,但林氏、颜氏等较为兴旺的大姓家族已经拥有气派的“四进厅”。那些古厝讲究中轴对称,大堂多、天井多,左右两边是厢房,与闽南地区的房屋建筑风格极为相似。 紫湖镇上还建有许多祠堂,和闽南地区一样用来供设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祀活动,保留至今的林氏宗祠、颜家宗祠都是古老的文化遗存,已有上百年历史。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些向内地扩散的闽南人口中,大部分迁入地是如今的江西省。他们有许多是跟着当初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太平军北上而来的,迁入江西后大多安家在上饶地区和赣南地区。 张克煌介绍,除了方言,闽南人带到江西的,还有传统习俗和美食,比如玉山紫湖花灯就源自于古时的闽南灯会。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同音,“添灯”即是“添丁”之意,每年腊月,紫湖镇各村庄就会有组织者牵头设立灯会,发动每家每户一同制作花灯。到了正月初二晚上,各村百姓会提着灯笼聚集,排成队伍穿街过巷。而每年的清明前夕,紫湖镇上的人们也会和闽南地区一样,早早地准备好艾草,用以制作清明粿。 值得一提的是,紫湖镇上的颜氏宗亲仍然保持着两年一次的大型祭祖活动,到清明时节组织宗亲回到福建永春。尽管已迁居外地,“闽南人”浓烈的宗族观念却深深根植于他们心中,流利的闽南方言无疑是维系后人情感的一条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