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南薰楼档案 建设背景 陈嘉庚亲自主持学村建设 抱病坚持巡视南薰楼 1950年后,已回国定居的陈嘉庚亲自主持集美学村建设,除了修复被战争破坏的校舍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南薰楼、道南楼、黎明楼等就此拔地而起。延平楼也是在这期间得以重建。 陈嘉庚对扩建集美学校十分认真,无论规划、设计,还是备料、施工、经费开支、工人生活等,都亲自过问,既注重质量,又力求节约。 南薰楼建设期间,已届高龄的陈嘉庚身患疾病,不听医生劝阻,强忍病痛,离开医院从北京回集美督导巡视南薰楼等建设。 为何叫南薰楼? 源于诗歌《南风》 寄托对新中国的祝福 相传虞舜《南风》歌中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薰楼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南薰楼落成时,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以“南薰”为这栋楼命名,寄托着陈嘉庚对新中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祝福,以及对学生在和煦的教育环境中天天向上、健康成长的希望。 为何盖南薰楼? 原计划建“百尺钟楼” 为集美渔民导航报时 早在1921年延平楼开建时,陈嘉庚就提出要“并建百尺钟楼,以为入境标志”的想法。后来,这个设想体现在南薰楼的设计理念中——在南薰楼第十三层墙面上空着个大圆洞,原本拟放置大时钟,在顶楼的风亭处预放置千瓦大灯。陈嘉庚希望南薰楼不仅是集美学校校舍,还能作为集美渔民的导航灯塔,同时让师生和往来村民得知时间。 可惜的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大钟和大灯没能按原计划装置,但陈嘉庚先生热爱家乡、为民着想的义举却在附近渔村中广为流传。 有何设计巧思? 以竹筋替代部分钢筋 创新“一楼两翼”格局 从南薰楼的建造过程,也能体会到陈嘉庚先生长于勤俭和勇于创新的品质。20世纪50年代,中国钢铁工业不发达,钢筋紧缺。陈嘉庚大胆创新,采用竹筋替代部分钢筋,以减少钢筋用量。他让人将竹子加工成2.5厘米宽的竹条,经过熏烤,再涂上桐油,既能增加竹筋的韧性,又能防虫蚁侵蚀,在建筑层板的时候,在两根钢筋中插一根竹筋。1959年8月23日,厦门遭遇12级台风,南薰楼抵御住正面袭击,安然屹立于集美学村东南隅。 集美学村其他校舍建筑多是规整的“一字形”或“L形”,而南薰楼是立面呈“山字形”,两侧与主楼成60度夹角。原来,集美学村处于丘陵地带,建南薰楼照惯例要先把一个小山头平整成平地。但当时施工全靠手挖肩挑,削山头不但浪费土地,还要多投入大量的劳力和资金。陈嘉庚因地制宜,采用东翼单独一地平、主楼与西翼同一地平的设计,创造了一楼两地平——东翼四层、西翼五层的建筑格局,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与自然环境更加融合。 “陈嘉庚从泉州南安、惠安招募了一批手工艺人参与南薰楼建设,为他们提供生计。”集美中学总务处副主任周呈韬说,南薰楼所有的“出砖入石”结构里的石头,都是这些能工巧匠亲手雕琢的。后来,有的工人留在集美,在集美中学退休。 相关 南薰楼群各有特色 南薰楼最高 道南楼最长 延平楼最早 黎明楼: 黎明楼是南薰楼的配套建筑,于1957年动工,1958年建成。楼顶露台护以灰塑造型围栏,前面正中镶嵌镌刻“黎明”的青石楼匾,旁边彩色泥塑“雄鸡报晓”栩栩如生,两边角楼的山墙上各塑着一口大铜钟,寓意闻鸡起舞,珍惜时光。该楼名寄托了陈嘉庚敦促学生刻苦学习、报效家国的愿望。 南薰楼: 南薰楼于1955年动工,1959年落成,主楼高54米,在建成后长达20年时间里都是全省第一高楼。南薰楼全部用细纹花岗岩建造,绿瓦飞檐,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立面装饰,都为集美标志性建筑。 道南楼: 如果说南薰楼是以高取胜,道南楼则是以长见称——9段式布局,以主楼为轴心,两侧各4座对称的一字形组合建筑,通面宽176米。始建于1954年,1964年竣工,陈嘉庚生前亲自主持开建。当人们在厦门大桥和地铁列车上进出厦门岛时就能看到它的倩影,要走到龙舟池的南岸才能把它全部收入镜头。 延平楼: 延平楼是南薰楼群中建成最早的建筑,于1921年12月奠基,1922年9月落成。陈嘉庚对延平楼的兴建十分重视,在奠基时亲自撰书《集美小学记》。1938年日军占领厦门岛,延平楼首当其冲,几成废墟。1951年,延平楼在原址重新设计建设,1952年底竣工。 (文/厦门日报记者 林桂桢 图/厦门日报记者 许秋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