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南话、闽南语,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我国福建省南部群众讲的语言,但实际上对“闽南语”这个名词的理解并不能“顾名思义”——随着闽南人口的迁徙,与其他人群交错杂居,闽南语现广泛分布于福建、台湾(80%讲闽南话),浙江浙东南区(北部还有湖州的长兴)、及广东、粤西地区、香港 、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文莱、泰国等地),以及闽南人移民的国家和地区。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有7000多万人(另有一说超过了1亿人)。然而纵观四海八荒,讲闽南话人口最多的乡镇(街道),并不在闽南,而在浙南,它的名字叫灵溪。
灵溪镇隶属于浙江省苍南县,位于浙闽交界处,是苍南县政府所在地;西南距闽东地区16公里,北距温州市区83公里,西依玉苍山,东濒东海,周边与浙江的平阳、文成、泰顺三县和福建省的福鼎相毗邻,是浙江省的南大门。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灵溪镇常住人口384390人。单从常住人口而言,灵溪镇可以进入乡镇板20强,前10强除了河北燕郊镇(外号北京睡城)全部都是广东的,粤语为主。若单从“讲闽南话人口最多乡镇”为条件筛选,灵溪镇可以问鼎“板一大哥”。灵溪常住人口90%以上是会讲闽南话的,也就是说一个乡镇有近35万人口讲闽南话。是什么力量助力灵溪夺了闽南话乡镇板一的位置呢?
以文化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乃至今时今日,我国的农村仍旧是依赖血缘、地缘关系形成的聚居部落,特别是历史上战乱时,一个家族共同逃难迁徙后留下来繁衍居住后形成的一个村落、若干个村落便可繁衍成一个集镇。有资料表明,明末清初时,有成规模、有组织性地漳州、泉州一带闽南人迁徙到浙江。有方志和家谱记载郑成功在家乡泉州募兵在东南沿海抗清,失败后,这些闽南兵流落到东南沿海的各个地区(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台州的玉环、温岭,宁德福鼎等地),在这些地区的山区或海岛生活下来繁衍生息,其中苍南和福鼎是浙南闽北交界属于清政府统治力量较为薄弱的地区,故这一支人口最多。在农耕文明时期,处于浙闽边界的山区远离县治、土地贫瘠、灌溉不便、交通闭塞、野兽出没、人烟稀少,这些闽南兵便有机会留下来。而鳌江平原的龙港、钱库、金乡、宜山等地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外来族群几乎无法落脚。
如今灵溪的民俗大体继承了闽南遗风,住“红砖厝”、送“四脚龟”、剃“满月头”、“敬天公”“打边炉”、弄龙舞狮,请施公起法做醮。闽南人重感情、爱家乡、亲情浓郁、敦亲睦族,容易抱团取暖。这群人如果跑到了以瓯语为主或者粤语为主的地方,就仿佛鸡跑到鸭笼,会格外不适应,所以三百多年来,浙江的闽南人都喜欢扎堆闽南人最为集聚的灵溪。可以说灵溪虹吸了周边马站、矾山、南宋、桥墩、岱岭、凤阳,北港水头、麻步、片区以及福鼎、彭溪一带同个语系的族群。
简单一句话:我是讲闽南话的,我灵溪住我感觉自己不像是外地人,我也不会吃不惯、睡不香,灵溪跟我老家的习俗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