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2314|回复: 0

[新闻] 惠安:“三轮驱动”助推夜经济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9 08: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今年以来,惠安县聚焦规划引导、配套服务、精细管理三个维度同步发力,加快培育发展“夜经济”,不断释放消费潜力,前三季度实现限上批零住餐销售额207.2亿元、比增20.8%,恢复到了近两年的增长水平。

突出规划引领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县域各功能区定位,积极打造“一带两圈三区”夜经济发展格局,即溪滨公园慢游带、中新花园和禹州城市广场生活圈以及崇武“文旅+美食”区、惠东“商贸+服务”区、惠西“生态+科教”区,着力培育一批多功能、便利化的综合性夜间消费载体,推进夜经济集聚发展。比如,在老城区中新花园生活圈实施惠泉片区改造建设工程,改造面积超60万㎡,腾房率已达93%;结合房屋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在全县范围拆除整合约2.35万㎡用地面积导入夜间经济相关业态,进一步辐射带动重点区域分批次培育高品质经济消费热点。

二是突出“三惠”特色。聚焦“惠建”元素,深度挖掘闽南民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着眼匠艺特色和建筑风貌改造提升中山北路石板古街,打造惠安人文之窗、城市记忆之脉。聚焦“惠雕”元素,依托雕博会、“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等品牌载体,打造集美食、观光、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滨海夜游带。聚焦“惠女”元素,以中新花园和科山公园两个惠女广场为支点,串起从石灵街、惠兴街、八二三街至莲花寺的惠安城市慢生活圈。

三是业态联动互补。坚持分众化和多元化相结合,在明确各功能区定位的同时,补充植入文创、零售、餐饮、跳蚤市场等业态,在满足广大市民游客多元需求的同时,充分吸引人流聚集、激发消费潜力。依托各大商圈,引入儿童游乐设施、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等商户;充分发挥工业区周边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聚集优势,分别改造形成城北、城南夜经济示范街,实现工贸、夜游有机互补。

四是主题营销带动。按照“全年有热度、阶段有高潮”思路,分期策划消费节、美食节、音乐季等活动,组织核心商圈、特色农产品、老字号等商贸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激发市民消费热情。疫情期间,举办首届“惠安消费节”活动,引导商家开展“全闽乐购·惠安夜市”“消费节之夜”“浪漫七夕·爱在惠安”等活动,参与活动商户100多家、用户达20多万、带动消费超3亿元。



图为市民正在中新花园休闲娱乐。林惠聪 摄

加强配套服务

一是强化基础配套。结合中心城区“五横两纵”沥青化道路改造工程,启动智慧停车项目,新增公共停车位近千个,实行夜间21时以后免费停放。实施“厕所革命”,提升改造县城区52座公厕,全天候免费向群众开放。完善夜间经济集聚区的水电气供给、污水收集排放、餐饮油烟处理、垃圾分类处理等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夜行、夜游、夜娱便利程度。

二是优化公共服务。公共交通方面,在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基础上,试点加密重点商圈周边公交车辆夜间运行班次,并适当延长运营时间,方便群众出行。商业活动方面,鼓励各类商圈、商业街等夜经济集聚区延长营业时间,策划生成“网红夜市”等活动,延伸开创潮流美食集市、特色文创产品区、汽车后备箱集市区等主题夜市矩阵。文化服务方面,持续做好“芳草之夏”等活动,建设中新花园24小时玻璃房图书馆等文化场所,持续提升市民游客文旅消费体验。

三是美化城市夜景。围绕县城区“一带两圈”夜经济布局,坚持整体提升和节点点缀相衬托,实施城市景观改造和绿化彩化亮化工程。比如,溪滨公园分期投入4000多万元打造微循环夜间人行系统,叠加实施林辋溪综合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夜间休闲运动、消费娱乐的好去处;中新花园重点实施广场夜景工程,加装螺女雕像底座聚光灯、叠水池七彩洗墙灯等,塑造立体梦幻广场夜景,带动提升商圈夜间活跃度;禹州广场聚焦构筑城市夜间魅力视觉线、天际线,实施禹州广场音乐喷泉、天鹅湖夜景提升等工程,着力打造惠安不夜城。



图为惠安世纪大道夜景。庄建忠 摄

规范城区管理

一是实施网格管理。在全县三级网格基础上,将夜间经济活跃区域划分为5个网格,并针对环卫保洁等重点工作分领域出台相关制度机制,确保网格全覆盖、责任无盲区、管理零死角。比如在环卫保洁方面,增聘100多名保洁人员下沉到网格中,每个网格分别对应一个清扫保洁职能小组,并实行定任务、定路段、定劳动时间、定劳动纪律、定劳动安全、定保洁质量的“六定”工作机制,确保夜间保洁工作职责明确、任务清晰,营造整洁有序的夜经济发展环境。

二是加强巡查处置。实行执法人员“错时”上班机制,在晚上18时至24时,重点对露天烧烤、大排档、占道经营、建筑工地等问题加强巡查处置,确保夜间群众反映、投诉的问题及时得到协调解决。加强联合执法,有效整合城管、环保、市场监管、住建、公安等相关部门的夜间城市管理执法力量,建立实时通报和联合处置机制。探索智慧管理,搭建APP管理平台,通过智能化手段对夜间中心城区市容环境进行有效监管,切实提高巡查和处置效率。

三是发动多元共治。当好城市“掌灯人”,借鉴“夜间区长”等做法,成立夜经济工作专班,合力推进行业引导、食品安全、应急消防、宣传推介等配套管理措施。争做文明“共建者”,引导人大、政协代表、党员志愿者、热心群众组建督导组,加强对食品安全、卫生环境、业态经营的管理考评,形成夜市共管、成果共享的良性发展局面。培育经营“合伙人”,引导夜经济区域摊主成立管理协会,建立自我管理交流平台,探索摊位“三包”等自我规范机制,营造互相监督、互帮互助发展氛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5-16 14:49 , Processed in 0.0358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