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2298|回复: 1

去年宁德市蕉城区经济增速蝉联全省首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8 12:0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台海网2月8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5日,记者从宁德市蕉城区发改局了解到,2020年,蕉城区GDP同比增长12.6%,是全省唯一呈两位数增长的县(市、区),连续三年霸榜全省第一位,取得“三连冠”。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局势,蕉城依然交出了一张亮丽的成绩单。从总量看,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2.8亿元,经济总量在全省84个县(市、区)中跃升至第17位,比2019年前移4个位次。从增量看,与2019年相比,蕉城区GDP增量达103.4亿元,是全省增量达百亿量级的3个县(市、区)之一(厦门思明区156亿元,福州鼓楼区153亿元),居第三位。从结构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占比创历史新低;制造业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加速迈进,全部工业增加值占比达53.8%,比2019年提高2.3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从贡献率看,蕉城区对宁德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六成达61.8%,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71个百分点,成为引领全市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龙头地位凸显,充分发挥了中心城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记者 范陈春 通讯员 李娜)
发表于 2022-10-21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以《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发布为契机,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推动产学融合,建立以国家需要、产业需求、行业应用为导向的农业人才培育机制,以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农业人才分类评价体系,造就一支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教育部日前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为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农林人才,围绕粮食安全、智慧农业、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设置了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

  过去,农业长期被许多人认为是落后产业,农科专业也让许多人敬而远之。不少公众对农科有刻板印象,认为农科无非是教人种地养猪,毕业后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收入欠佳,没有学习价值。这导致相当一段时间内很多农村学生报考时不愿意选择农科,不少农科学生毕业后选择了转行。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农业难留人、农村人才少的问题越发突出。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农业的产业地位和行业价值不断显现。近年来,农业农村不仅是重要的科研教学领域,也是重要的创业创新领域。新农业早已超出传统的种粮种菜养猪养鸡范畴,新农科则包括各种交叉学科和诸多新兴专业。在这个背景下,农科专业越来越吃香,很多新专业毕业生被争抢,不少老专业焕发新活力。以兽医系为例,过去主要是研究给畜禽看病,现在则涉及动物营养健康与检疫、动物性食品安全、城市宠物健康养护等多方面,毕业生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很有竞争力。

  从国际上看,农业强国无不是农业科教强国。荷兰国土面积并不大,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在园艺作物、生猪、乳业、种业等方面都拥有优势。原因之一,在于其拥有世界领先的农业大学瓦赫宁根大学,涉农学科实力全球首屈一指。为激励年轻人投身农业,该校与政府、企业一起,拿出高预算吸引人才进行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教学,并在荷兰各地推广适用性技术。用科技推动农业提质,以人才推动农业增效,这是荷兰农业赋予我们的启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强农兴农,人才是根本。人才有很多类型和层次,有农业生产经营人才,有乡村公共服务人才,有农村实用人才,有农业科技人才,这些不同的人才都是乡村需要的。现阶段,这些人才中的高水平人才尤为关键,农学教育则是培育这类人才的摇篮。我国拥有一大批涉农高校,综合性大学里也有不少涉农专业。当前,农业农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高素质的农科毕业生。不过,不少高校的农科专业设置相对滞后,教学模式和效果也有待提升,还不能适应农业农村发展需要。

  此次《指南》的发布,是提升科教界服务农业农村发展能力的标志性举措。下一步,要以此为契机,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农业类高校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及时响应农业发展新需求,适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各地要引导综合性高校拓宽学科专业边界,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增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在探索中,不可盲目上马一些不具备师资力量的新农科专业,可通过探索多种形式,实现农科资源共享。比如,河南几所农林院校组成联盟,实行师资互聘、学分互认、课程互选,就是很好的尝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更大范围来看,人才队伍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业的机会吸引人、农村的环境留住人。当前的重点是推动产学融合,建立以国家需要、产业需求、行业应用为导向的农业人才培育机制,以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农业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应以完善农业高等教育和培育高水平农科人才为先导,造就一支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以人才发展引领支撑乡村全面振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8-15 09:57 , Processed in 0.0390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