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0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最耀眼的十座主要城市:
序号 | 城市 | GDP2022 | GDP2010 | 2022/2010 | 1 | 贵阳 | 4921.17 | 1096.79 | 449% | 2 | 合肥 | 12013.1 | 2976.08 | 404% | 3 | 福州 | 12308.23 | 3242.65 | 380% | 4 | 厦门 | 7802.66 | 2149.1 | 363% | 5 | 重庆 | 29129.03 | 8065.3 | 361% | 6 | 西安 | 11486.51 | 3195.1 | 360% | 7 | 成都 | 20817.5 | 5889.5 | 353% | 8 | 昆明 | 7541.37 | 2134.9 | 353% | 9 | 武汉 | 18866.43 | 5458.4 | 346% | 10 | 郑州 | 12934.69 | 4029.3 | 321% | 上表中,贵阳增幅排在第一,这得益于一是幸运地撞上了大数据产业的风口,二是抓住了国家扶贫的机会。
合肥排在第二,何德何能?
多年前合肥一直有一场关于产业建构的争议。一派认为应该当个产业“接盘侠”,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工厂的转移。另一派提出了大胆的想法:合肥应该直接发展新兴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
但是,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意味着巨额资金的投入。所谓“富贵险中求”,合肥决定赌上一把。 2007年,合肥市政府拿出近1/3的财政收入,引进当时连年亏损的京东方和它的第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3年后,京东方成为中国面板龙头,并开始“反哺”合肥,先后在合肥建立生产线、智慧医院和智能化工厂,形成了年产值超1000亿元的产业链。 合肥在首次“风险投资”中尝到了甜头,由此开启了十来年逆天改命之路。 最近的一个案例是,2019年,在蔚来汽车最危险的时刻,合肥国资在第二年向其注入战略投资70亿元。从目前账面来看,这笔风投带来的浮盈已经超过100亿元了。 在过去的十年里,合肥市政府通过产业引进和资本投入的方式,建构了自己的高新制造产业集群。目前国家科学中心和三个国家实验室先后在合肥落户。显示面板、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这一类高新技术产业在合肥大量聚集。 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转型,合肥显然是过去十来年最显赫的样板。 |